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中国美术家网MEISHUJIA.CN | 设为首页 | 13366838869
logo
  1. 资讯
  2. 会员
  3. 视频
  4. 热点

著名画家苑贺斌 / 2023·奋进新时代 筑梦新征程

 

 

【艺术简历】

苑贺斌,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家代表,中国絲路规划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兰亭书画院导师、客座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俄青少年国际艺术节顾问,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等。获得过“迎奥运全国书画展览”金奖,“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书画展览”金奖,“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节”美术展览金奖,“中国美术新经典展览”一等奖,“中国美术华表奖展览”铜奖等多项荣誉。多次参加中国美协、安徽美协、文化部组织的中国美术家赴联合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阿联酋、德国、奥地利等二十几个国家的美术展览并获得多项荣誉。其中美国、英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电视台对其个人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多次参加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举办的《文化四海行》和书画展览。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一套拍摄播映了上下集纪录片《画家苑贺斌》。在法国巴黎卢浮宫颁奖典礼上发表了“中国画属于全世界”的演讲;在美国纽约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发表了“艺术是世界和平的桥梁”的演讲;在印度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名家画展》开幕式上发表了“中国水墨画与印度瑜珈之共同精神”的演讲;在俄罗斯军事博物馆礼堂《中俄青少年艺术节》闭幕式上发表了“和平养无限生机”的演讲,获得广泛好评。为中央党校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引用的古典诗词释义》画5幅插图。出版有《苑贺斌山水画集》等七本画册。其国画、油画、水彩画精彩绝伦,均有难能可贵的造诣。被多家媒体称赞为学贯中西,实至名归的当代实力派画家。

 

 

 

 

 

 

 

 

 

 

 

可变的永在:苑贺斌绘画的两重性

文/丁亚雷

 “艺术的两重性是人的两重性的必然结果。如果你们愿意的话,那就把永远存在的那部分看作是艺术的灵魂吧,把可变的部分看作是它的躯体吧。”

——波德莱尔

 

绘画已经和人类的文明史共生了数万年,但今天的绘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究其本源,是绘画的功能性作用,即作为观察自然和留像手段的功能,被当作了绘画存在的唯一目的。于是,在新技术手段出现之后,特别是摄影、摄像等观察自然和留像的手段出现之后,绘画的存在价值受到了质疑。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答这样的质疑,需要从今天的画家身上去寻求答案。

 

 

《苗女的微笑》

 

 

《维族新娘》

 

苑贺斌的作品为理解当下乃至未来的绘画价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苑贺斌的绘画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两重性的形态。这种两重性,是理解苑贺斌绘画的关键,也是理解为什么今天的画家仍然愿意拿笔作画的关键。

 

 

《红色的柔情》

 

 

《蓝色的娇艳》

 

苑贺斌早年毕业于专业的美术学院,受过系统的美术培训。在苑贺斌的艺术生涯中,绘画后来并未成为其从事的职业,却成为他一生的选择。这样的一种曾经的“脱节”在这里很重要,因为它将更清晰的呈现出绘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苑贺斌的绘画既有写实的语言,也有表现性的画面,他既使用油画的材料,也创作水墨作品。但无论是哪一种作品,基本上都在力图呈现一种审美上的永恒性。

 

 

《靓妆》

 

 

《遐想》

 

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说,“美永远是一种双重的构成,尽管它给人的印象是单一的,因为在印象的单一性中区分美的多样化的成分所遇到的困难丝毫也不会削弱它构成多样化的必要性。构成美的一种成分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极难加以确定,另一种成分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或是其中一种,或是兼容并蓄。” 波德莱尔所说的现代绘画的永恒性,也正是苑贺斌在创作中贯彻的一个方向,当然,也正如波德莱尔所说,它并不像可变的“躯体”那么容易“确定”,而是像“永恒存在的灵魂”那样,“极难加以确定”。

 

 

《冬荷梦幻一》

 

 

《冬荷梦幻二》

 

为什么我们要画画?这是任何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坐在画桌或是画架面前,都必须要首先思考的艺术元问题。也只有当我们剔除掉绘画的功能性赘物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楚的看到绘画真实的意义和作用。在苑贺斌的绘画中,非功能性因素是其艺术创作的主要驱动力。我们都清楚,无论是图腾、宗教、政治、科技,抑或是经济,在绘画发展的背后,都呈现出历史的形态。当绘画与此相关联的时候,必然也因此呈现出历史的面貌。苑贺斌的创作,希望规避绘画中这种“可变性”因素,追求去凸显其中“永恒性”的东西。这种割舍与强调之间的两重性成就了苑贺斌的绘画,也使他在瞬息万变的艺术历史的当下,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越历史的信心。

 

 

《海洋精灵》

 

 

《清泉流韵》

 

绘画的出现,不是人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出现的衍生品,它是在人被称之为人的那一天就已经与人共生了。应该说,绘画就是人的属性。考古学证明,非洲300万年前的人类就已经开始出现有目的的制像行为(南非发现了距今300万年的脸型的石头,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其实,那时的人刚刚能够直立行走,还不能被成为现代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所谓史前壁画,比如那些逼真的野牛、野马,原本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其实已经具备很写实的艺术形态。这表明,在此之前人类已经有了漫长的艺术活动。艺术史的发展一再表明,绘画行为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出现和存在的历史现象,而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是人类确认自我的精神上的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讲,绘画是与人类是共生的。

 

 

《秋水伊人》

 

 

《夏日清凉》

 

苑贺斌的创作和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绘画考古学调查的样本。通过他的创作,我们将会发现,或许,从技术手段上将,绘画是发展的;但从人的本质属性上讲,绘画却是永恒的。这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形态,是历史的、发展的,而人对自由、对尊严的追求,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却是从人被称之为人的那一天就永恒存在的。正是这种并不矛盾的两重性,使得绘画成为苑贺斌无法放弃的选择。

 

 

《风吹浪打》

 

 

《碧波荡漾》

 

致画家苑贺斌

文/崔自默

苑贺斌的山水,在我眼里,只是他视觉审美的一个方面。书画家,是他的一个剪影,而作为本职工作的广播电视编导等等,他做出过杰出贡献,制作过很多优质的电视专题片。他有记者的敏感,也有编辑人的审美细致,这些都与他视觉审美的画面感分不开。画面感包括了造型能力,其中不仅仅是美术专业的东西,更多的是综合了其他一些方面的综合因素之后,偶然的一个发泄而已。

贺斌的山水画,注重气象,大多采用俯视的镜头。山峦层层如屏列,云霭蒸笼得自然氤氲之美。山水,最重要的是得气象,至于笔墨,虽然是审美符号形式的必要载体,但没有愉悦精神的磅礴气象,就缺少了可以达到持续审美的必然条件。山水,作为艺术审美的主题,其中心思想,还在于人与物交流的崇高感,它奠基于很多方面。

 

 

《鸿运当头》

 

 

《五彩斑斓》

 

“卧游”,当这种抽象的意识介入视觉审美之后,画面有了更多的主观意愿,“以形媚道”,可以使作者或者读者实现暂时的超脱;寄情林泉,因为毕竟人生实际的山林之旅,其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

“搜尽奇峰打草稿”,读书之外的行路,意义无外乎由实践经验而影响审美接受力继而荐灵于纸端。贺斌注重游历的经验,以便于不断地揣摩和修正自己的画法。山水气象,已然蒙养了他的心中的山水面目,于是在他代山川言的过程中,自然赋予了自己理想。他并不急于一劳永逸,而是享受这个过程。

山水之外,贺斌作花鸟,这次我看到他很多花鸟作品,其中的气质和追求,也是他贯的追求审美的过程性。

他的花鸟,比如牡丹之类,葳蕤有生气,艳而不俗。生活中的景象,有时是带有一丝“土味”的,但令人心里踏实、真实、实际起来,那确乎大美的源泉。贺斌有兴趣有悟性去接近生活,他愿意从平常处着眼、去领悟,他不做作,也不愿意做作,笔墨到什么程度湛然明澈,也许因为他不做作、不忸怩,所以自然有一种生机流泻出来。

 

 

《香甜鲜果色彩朱》

 

 

《金玉满堂福寿长》

 

他的花鸟有色彩的,有水墨的,但不管采取怎么的形式,目的都是直接而鲜明的,就是通过这个实践,来把握审美的整个过程——我以为那也就是把握“美”其本身。

多才多艺,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这种现象,因为器量之大,自然就不易装满,对于一般的小画家而言,难以想象与企及。一般画家,或为生计故为小名故,抓住一个选题比如竹子、梅花、牡丹之类,当即一味画下去,只要不是过愚,也很快能有所获得,然而毕竞小家子气。小农经济、小本买卖,与贺斌无缘,我想,他不屑一为;于是,我极为欣赏,极为投缘。

 

 

《红荔着意缀南天》

 

 

《大珠小珠落玉盘》

菏泽新理想电脑培训学校  杜中良  李玉凤官方  杜中良官方 中国书画网 京龙艺圣 红心伟业
版权所有:中国美术家网 2011-2015
京ICP备11041342号-3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6(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3.69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