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中国美术家网MEISHUJIA.CN | 设为首页 | 13366838869
logo
  1. 资讯
  2. 会员
  3. 视频
  4. 热点

巴特尔·林甲:跨越时空的守望与寻找

巴特尔·林甲,一位生于新疆的七零后画家,画家一词是他梦想的荣誉,更是他现实的苦历。从家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起步,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成为北京市昌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林华堂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兼有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基因和生活印记的他,以更辽阔的胸襟和视野默默耕耘,在守望与寻找中努力融通着视觉语言的心理空间和外在体验的精神向度。

以指引者为目标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三个老师,是干瘪的钱包、失败的经历、还有离开的人。巴特尔·林甲对此颇为赞同,对他的艺术经历而言,最重要还是三位已经离开的男人。

第一位是辞世近14年的父亲。提起这个给了自己生命和艺术启蒙的男人,巴特尔指了指额头上的一处疤痕,讲起往昔。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门里出身”的巴特尔跟哥哥姐姐一起,追随在文化馆工作的父亲学习画画。12岁的他表现不俗,一次,他以一张天山景物图片为基础进行创作,一起笔就让父亲的喜悦溢于言表:“这孩子悟性不错,将来会有出息。”少年巴特尔在夸奖声中越发认真起来,以更高标准向原作靠近。时隔两日,父亲再去看他的画作,却越看越皱眉,忍不住拿起小型刮刀丢向巴特尔的脑门。刮刀锋利的刃瞬间刺破了他的额头,15岁的姐姐眼疾手快拔出刮刀,鲜血流了出来,姐姐紧紧压着巴特尔的伤口赶往赤脚医生那里去包扎……

“父亲为什么会那么生气?”巴特尔事后回想,“他是觉得我缺少自己的观察,一味去模仿照片,自己没有思想,作品没有表现力。”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能画出来并且画得很像,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父亲却以这种严苛的方式给了巴特尔一个教训,时刻提醒他要从更高角度更多维度审视自己的作品。这个在家排行老三的乡村巴郎子从此学画更加刻苦,随后考上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高级职业美术学校,而后西北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走向专业创作之路。

在清华美院,巴特尔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让他念念不忘的授业恩师——忻东旺。巴特尔的画室大约15平方米的样子,核心位置就陈列着自己描绘忻东旺老师上小班课的作品。画面上的老师表情平和,以并不夸张的手势给学子讲述着什么,他身旁那个扭着脸的高个子男生,就是巴特尔本人。“他讲课声音不高,话也不多,干货多。”

当然,巴特尔印象最深刻的不止这位教授干货满满的课堂。忻东旺是绘画领域的时代性话题之一,然而,51岁英年早逝让他激情迸涌的创作戛然而止,一如流星。这颗流星,被巴特尔视为“灯塔”——第一次授课,东旺老师就选巴特尔为模特示范人物肖像创作。“先生英年早逝后,师母把这幅画快递给我了。就是这一幅。”

东旺老师在关于这幅肖像的简短阐述中说:“看得出对艺术的激情在他心中燃起的火焰。他坐在那里有一种悲壮感,让我感到了气势和节奏。”

看到这幅作品,记者似乎找到了巴特尔画册中人物作品某些特征的源头。巴特尔并不刻意去美化自己的人物,而是抓取其精神面貌中最显著的特征。东旺老师就是如此,在那一刻,长相很有特点的蒙古族学生巴特尔,以面目中略带沧桑、眼神里写着热望的样子,未加美化呈现在这位大咖的作品中。意外地成为老师的模特,巴特尔对油画人物作品的调性似乎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他一贯的勤奋和学习的渴望找到了突破口,成就了教学相长的一段佳话……

“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黝黑的脸盘下挂着几撮胡子”“站在村民中间,陌生人很难看出谁是教授”,这段话描述的“教授”,就是迄今为止对巴特尔的创作影响至深却已经离世的第三个男人——李保国。李保国不止是他的创作目标,对其形象塑造的成功,也标记着巴特尔既有艺术的高光时刻。巴特尔的大型油画作品——《李保国在绿岭》《绿岭核桃大丰收》等,就以李保国为主人公,展陈在河北省邢台市李保国科技馆里。

李保国是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他忙碌的身影很少出现在课堂,专著也好,论文也罢,他更注重研究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国家主席习近平授予其“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6年巴特尔全力投入这一重大题材的创作时,李保国的成就还未得到广泛关注。这位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58岁积劳成疾猝然离世的农学教授,深深地打动了他。在他身上,巴特尔看到了恩师忻东旺的专注与辛勤,也叠加了包括父亲在内的老一辈支边建设者不屈不挠的韧性。他塑造的不止是李保国,而是规模惊人的群像,背后灌注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李保国的家人、同事、扮演者等等,都叹服于画家与李保国本人虽未亲见却无比熟稔的“神交”,以及作品那惊人的神似。

在创作中细寻找

从艺数十年至今,巴特尔最在乎的是在创作中的收获。父亲已经用行动指点他,油画作品不是写生,而是艺术家根据自身的艺术修养进行的画面语言的再创造,即要高度重视主观概括与艺术的表现。因此,解构与重构、美学与日常、守望与寻找、情绪与状态等等,构成了他创作中时时要面对的和攻克的难题。比如,对人物创作,他就认为,每个人都有精神容颜,光阴在此不容易损折丝毫。创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创作对象心目中最认同的那个客观而独特的自己,或者,找到其中闪着光的那个瞬间。

他指着画室里东旺老师的作品介绍:“要是不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我可能会被画作激怒,觉得作品丑化了我。事实上当场就有学生提问,巴特尔额头上没有的那些凹凸,为什么作品里会有。但美术作品不止于客观呈现。”那天,当模特已经十分疲累的巴特尔,第一眼看到这幅肖像就惊呆了,疲累消散,“那质朴、个性的色彩,由暖至冷,由简到繁,画出了我性格中的倔强,个性那么醒目,太让人惊叹了!”

他由此明白,“相”是皮囊,“心”才是作品的根;专注于对“心”的揣摩,才有独特的作品呈现。“东旺老师走了,他主张的写实技法和写生创作模式我还在坚持,他一贯的勤奋和谦逊精神也将一直鼓励我,创作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多年后的2021年8月,“巴特尔·林甲心像艺术作品展”在后天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巴特尔·林甲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静物、速写、人物、重大历史题材等作品共100幅。作品善于抓住人物和事件紧张而强烈的动感展示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中国油画语言的细节之美。作品是张扬的,狂放不羁的,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但在这夸张的表达手法的背后,却是一种质朴、新颖,是艺术家对生活对人性的洞察与热爱,具有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穿透力。

为时代绘画,为人性绘画,用生命绘画,当这三者合而为一,巴特尔·林甲无穷的创作渴望找到了方向,他在创作中寻找,在“人群”中捕捉,一步步把模特的心理结构具象为作品的表情结构,以此记录生命的特质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的涟漪。

与第二故乡同呼吸

巴特尔·林甲:跨越时空的守望与寻找

巴特尔的家安在十三陵镇大宫门村,是一位朋友借给他住的。这里空气更加清新,还有一个静谧的小院,一只小兔静卧其间,是孩子的玩伴。“画室稍微矮了一点,作品底部的创作,有时候必须趴着来。”巴特尔介绍。作为来自乡村的游子,在昌平的乡村找到了这样一处栖息地,他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坦然,很感恩,“昨天马背上的放羊娃,今天头发都白了,有了自己的画室,成了兄弟姐妹中唯一的专业画家,已经很幸运了!”

何止兄弟姐妹,当年中职学校的一众同学,也少有人走上创作道路,在新疆老家,巴特尔如这个名字的蒙古原意一样,已经是勇猛、勇往直前的一个象征了。不过,还有一个说法,他不是英雄,而是“画疯子”:“他们觉得,我是个亿万富翁很正常,因为我选择了艺术;我一无所有也很正常,也是因为我选择了艺术。”

半个世纪摸爬滚打,巴特尔依然倔强地生活在自己的“真空”里——求学阶段他当过泥瓦匠、卸煤工;刚毕业时因为只会画画不善谋生,相守六七年的恋情掉头而去;小有名气时为地震灾区捐款“露富”(一次性将卖画所得15万元捐出),作品被不法分子盯上,先后两次失窃,报案也未能找回……但是,巴特尔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波折磨难隔离在创作之外,他铭记更多的还是感恩,“人生是一段不断前行的旅程,每一位在生命中或长或短与我同行过的人都值得感谢,其教诲、鼓励、陪伴、打击乃至伤害都是我人生成长的一部分。”

一路坎坷到昌平时,他已经确凿无疑地把自己跟油画创作绑定。最初是住朝凤庵那一片儿,专注考学,毕业之后还是回到了昌平,“跟昌平缘分深了,有点掰不开。”

这句话决不是敷衍。就是在昌平的15年里,他一路开挂。先是考取清华美院、举办研究生毕业展;随即获得北京农业嘉年华艺术总监的职位(2012-2015年);以此为起点,他得到了北京农业嘉年华相关层面的力荐,开始了李保国科技馆大型美术作品的创作。期间,他加入了昌平区美术家协会,跟随大家到涧头村、漆园村等地写生创作,节前写春联送春联、到回天地区为基层书画协会讲授色彩知识等,以更切近的方式触摸昌平文脉,理解这一方水土上养育着的男女老幼。2020年在十三陵镇德胜口村完成《京北汇山谷露营景点》丙烯画和石雕画创作;2021年6月为后天美术馆绘制石雕刻画作品。2021年画出《农耕季节》《安康农家人》及《幸福的小康生活》等。2022年10月在崔村镇真順村创作超动感的3D作品。很多作品被政府机关及收藏家收藏收购。又何止昌平呢,在延庆,在河北省张家口等地,他的壁画等很多种类的作品引起关注,广受好评。其中,为“燕赵先锋”创作的《最美交通人》,前后历时半年完成,融情于景,动感强烈,描绘了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路政总队遵化大队副大队长苏俐抢救侧翻车驾驶员的醒目场景,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多变的、习惯遗忘的时代,择一事事一生是一种主动的淡泊与疏离,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巴特尔坚信自己的选择。挫折和独特让他生命趋于丰满,精神日渐强大,更加醉心于自己的创作,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着经典的传承,讴歌着火红的时代,持续着跨越时空的守望与寻找,执拗而又深情……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菏泽新理想电脑培训学校  杜中良  李玉凤官方  杜中良官方 中国书画网 京龙艺圣 红心伟业
版权所有:中国美术家网 2011-2015
京ICP备11041342号-3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3(s)   5 queries
update: